ENGLISH|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联系我们
人才队伍

安立佳 院士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2-06-15
  安立佳 研究员,院士
 
高分子物理
 
 
网络与计算中心4楼
 
电话:+86-431-85262138
传真:+86-431-85685653
Email:ljan@ciac.ac.cn
教育和工作经历
学习经历
1982.09-1986.07,吉林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理学学士学位
1986.09-1989.07,吉林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理学硕士学位
1989.09-1992.11,吉林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理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2.11-1995.07,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物理实验室,助理研究员
1995.08-1997.05,德国Mainz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德国Alexander von Humboldt基金会奖学金资助Research Fellow
1997.05-1997.12,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物理联合开放实验室,助理研究员
1997.12-1998.08,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物理联合开放实验室,研究员
1998.09-1999.08,香港科技大学化学工程系,访问学者
1999.09-2000.03,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物理联合开放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0.03-至今,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0.07-2003.11,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助理
2003.11-2008.10,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副所长
2008.10-2018.04,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
2015.12,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8.01,当选吉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学术兼职
2003.11-至今,IUPAC Macromolecular Division Membership
2004.12-至今,《应用化学》顾问
2007.12-至今,《功能高分子学报》顾问
2009.12-至今,《Polymer》Editorial Advisory Board
2012.03-至今,《化学通报》编委
2012.08-至今,《Chinese Chemical Letters》编委
2013.01-至今,《中国科学 化学》编委
2008.01-至今,《化学学报》顾问
2016.03-至今,《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编委
2019.01-至今,中国化学会,理事
2011.03-至今,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委员
2020.12-至今,中国化学会,会士
主要荣誉
1999,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2-2004,吉林省第二批省管优秀专家
2004,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05-2010,吉林省高级专家
2006,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09,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09,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10,吉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11-至今,吉林省资深高级专家
2013,吉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14,吉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16,吉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研究兴趣
1. 缠结高分子流体非线性流变学
2. 过冷液体动力学
3. 高分子稀溶液动力学
代表性研究工作
1. 缠结高分子流体非线性流变学
      高分子非线性流变学是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与设计的学科基础。“宏观流动”与“剪切带”是缠结高分子流体中典型的非线性流变学现象。如果“宏观流动”与“剪切带”存在,那么,快速大形变条件下的流变学实验数据均可能存在疑问,其原因是:流变学实验的数据处理,均假定流场是均匀的!因此,“宏观流动”与“剪切带”的存在性及其机理,至今为止仍是高分子流变学领域争论的焦点之一。为了澄清上述争论,本课题组发展和建立了缠结高分子流体缠结演化的分析方法,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1)分子水平上证实了缠结高分子流体“宏观流动”与“剪切带”的客观存在性,且均源于高分子流体初始缠结网络的异质性。(2)发现了被拉伸原始链的回缩呈现两步松弛,且慢松弛的持续时间远大于Rouse松弛时间,这表明高分子链的松弛不服从Rouse动力学。(3)随着表观剪切速率的增加,“剪切带”的快带剪切速率明显增加,而慢带剪切速率和带宽几乎不变,这说明“杠杆定律”失效(“杠杆定律”要求:“剪切带”各自的剪切速率不变,带宽发生变化)。上述研究结果为重新构建缠结高分子流体的非线性流变学理论提供了清晰的分子图像。
图1.(a)缠结高分子流体应力剪切速率曲线,从左到右四个区域分别代表不存在“剪切带”、存在稳态“剪切带”、存在瞬态“剪切带”和不存在“剪切带”的区域;(b)同一模拟样本在两个不同剪切速率下,“剪切带”位置的相关性,插图的颜色代表不同高分子链质心偏离线性场的速率。

2. 过冷液体动力学
      过冷液体的本质及其动力学是当今凝聚态物理研究领域的巨大挑战之一。过冷液体的异质性与关联长度的关系、多重弛豫及其相互关联的本质、静态结构与动力学间的关系等是理解过冷液体本质及其动力学行为的核心研究内容,其原因是:它们都涉及复杂的多体相互作用,且属于跨时空的多尺度问题。本课题组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1)揭示了受限的过冷液体体系动态关联长度非单调性的机理及其变化规律,即:动态关联长度的温度非单调依赖性源于边界效应、转变点温度由板间距控制和转变后动态关联长度与松弛时间(粘度)解耦合,这表明:现有基于关联长度的理论框架无法描述动力学放缓现象,也预示着近几十年建立起来的有关过冷液体动力学放缓的理论框架(如:随机一级转变(RFOT)理论)可能失效。上述研究结果为过冷液体动力学放缓机制和动力学转变理论创建奠定了分子基础。(2)提出了长程、短程粒子集的新概念,阐明了两步松弛和Stokes Einstein关系破缺的分子机理(即:松弛时间由扩散近的粒子控制,扩散系数由扩散远和扩散近的粒子共同控制);揭示了α-松弛和β-松弛的新物理图像(β-松弛源于长程粒子的松弛,即:部分粒子的激活重排(传统图像是所有粒子笼内松弛的一种平均效应),α-松弛主要源于体系中粒子的系列接续激活重排),进而建立了相差3-5个数量级的两种特征松弛时间之间的定量关联:
其中:τατβ分别为α-和β-松弛时间。上述研究结果对过冷液体动力学,特别是对过冷液体异质性的理解具有重要参考价值。(3)一些经典理论认为:过冷液体动力学与初始结构相关(如:Mode-Coupling Transition Theory、ECNLE Theory和Free-Volume Theory等),而另一些理论则认为:过冷液体的动力学完全是随机的,与初始结构无关(如:Random First-Order Transition Theory、Generalized Entropy Theory和Dynamic Facilitation Approach等)。为了澄清这两大理论体系间的争论,明晰过冷液体静态结构异质性的本质,本课题组提出了局域自由体积的新概念,在二维条件下,证明了局域自由体积与长时(α-松弛时间尺度)动力学间存在显著关联,从而支持了过冷液体静态结构与动力学相关的理论体系。上述研究结果对阐明过冷液体结构与动力学关系以及结构对玻璃化转变的影响提供了清晰的物理图像。
图2. 零阶(单粒子)和二阶局域大、小自由体积粒子的对相关函数;左边插图为近邻粒子的示意图,右边插图为自由体积与动力学量的相关函数随时间的演化关系。
3. 高分子稀溶液动力学
     高分子特性黏度理论是高分子链拓扑结构表征和分子量测定的物理基础。然而,被广泛接受的特性黏度经验公式或理论都没有从流体动力学的角度去理解和阐释特性黏度的本质,即:没有考虑高分子链节之间、链节与溶剂之间的屏蔽与长程累积效应等流体力学相互作用以及链节本身尺寸等问题。因此,支化高分子的分子量测定与结构表征遇到“瓶颈”。为了解决上述高分子物理学难题,本课题组基于高分子链的部分穿透球模型;引入了平均场框架下的泄水函数和携水函数,克服了Wiegel理论的局域密度-渗透率函数无法考虑长程累积效应和Kirkwood-Riseman理论或Zimm理论无法考虑链节尺寸和多体相互作用的不足,有效地处理了高分子链节间的多体流体力学相互作用和长程累积效应;结合Einstein扰动耗散理论和Debye转动耗散理论,从流体动力学的角度,首次严格推导出能够描述任意拓扑结构高分子链特性黏度的普适性理论公式:

其中:κ(r)和ξ(r)分别是平均场框架下的泄水函数和携水函数,ρ(r)为高分子链节的径向密度分布函数。这个普适性理论公式能够定量地预测线形、环形、星形、支化、超支化和树枝形等不同拓扑结构高分子的特性黏度行为,且得到了大量实验数据的强有力佐证。同时,还证明了Rouse模型、非泄水的Zimm模型和描述树枝形高分子的“二区域模型”等经典模型分别是普适性理论公式在自由泄水、非泄水和“截断非泄水-泄水”等特定条件下的极限形式。上述研究结果为使用特性黏度测定高分子链拓扑结构提供了理论基础。
图3. 高分子链的部分穿透球模型和不同拓扑结构高分子特性黏度对分子量(或“代数”)的依赖关系(其中,实心符号:良溶剂中的实验数据;空心符号:Θ‐溶剂中的实验数据;曲线:本课题组的理论预测结果)

主要代表性论文
   1. Baicheng Mei; Bilin Zhuang; Yuyuan Lu; Lijia An; Zhen-Gang Wang. Local-average free volume correlates with dynamics in glass formers,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 2022, 13(17): 3957-3964.
   2. Zhenhua Wang; Ruishu Wang; Yuyuan Lu; Lijia An; An-Chang Shi; Zhen-Gang Wang. Mechanisms of flow-induced polymer translocation, Macromolecules, 2022, 55(9): 3602-1512.
   3. Yongjin Ruan; Yuyuan Lu; Lijia An; Zhen-Gang Wang. Shear banding in entangled polymers: Stress plateau, banding location, and lever rule, ACS Macro Letters, 2021, 10(12): 1517-1523.
   4. Yuyuan Lu; Zhenhua Wang; Lijia An; An-Chang Shi. Polymer translocation time,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 2021, 12(47): 11534-11542.
   5. Yongjin Ruan; Yuyuan Lu; Lijia An; Zhen-Gang Wang. Nonlinear rheological behaviors in polymer melts after step shear, Macromolecules, 2019, 52(11): 4103-4110.
   6. Zhenhua Wang; Qilong Zhai; Wei Chen; Xiaoliang Wang; Yuyuan Lu; Lijia An. Mechanism of nonmonotonic increase in polymer size: Comparison between linear and ring chains at high shear rates, Macromolecules, 2019, 52(21): 8144-8154.
   7. Baicheng Mei; Yuyuan Lu; Lijia An; Zhen-Gang Wang. Two-step relaxation and the breakdown of the Stokes-Einstein relation in glass-forming liquids, Physical Review E, 2019, 100(5): 052607.
   8. Baicheng Mei; Yuyuan Lu; Lijia An; Hongfei Li; Zhen-Gang Wang. Nonmonotonic dynamic correlations in quasi-two-dimensional confined glass-forming liquids, Physical Review E, 2017, 95(5): 050601.
   9. Yuyuan Lu; Lijia An; Zhen-Gang Wang. Intrinsic viscosity of polymers: General theory based on a partially permeable sphere model, Macromolecules, 2013, 46(14): 5731-5740.
   10. Jizhong Chen; Chengxiang Zhang; Zhaoyan Sun; Yisong Zheng; Lijia An. A novel self-consistent field lattice model for block copolymers, The Journal Chemical Physics, 2006, 124(10): 104907.
研究组获得资助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No. 21790340, 2018-2022)
2. 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No. QYZDY-SSW-SLH027, 2017-2022)
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课题)(No. 2020YFA0713601, 2020-2025)
4.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子课题)(No. XDC06030302, 2020-2024)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 21873093, 2019-2022; No. 21973090, 2020-2023; No. 21973089, 2020-2023; No. 22073092, 2021-2024; No. 22073092, 2021-2024; No. 22173094, 2022-2025)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No. 22103079, 2022-2025; No. 22103080, 2022-2024)
研究组计算设备
1. 24组浪潮刀片服务器:Inter Xeon Gold6226R,2.9GHz,共768个计算核心
2. 24组联想刀片服务器:Inter Xeon Gold6226R,2.9GHz,共768个计算核心
3. 32组戴尔刀片服务器:Inter Xeon E5-2670/2680,2.5GHz,共704个计算核心
4. 10组曙光刀片服务器:Inter Xeon E5-2680,2.4GHz,共280个计算核心
5. 2组联想GPU服务器:NVIDIA TeslaV100,1.6GHz,共16块显卡
研究组人员概况
在职职工(15人)
研究员:安立佳(1997);罗传富(2017);李宏飞(2017);孙德文(2019);徐文生(2019);卢宇源(2021)
副研究员:段晓征(2015)
助理研究员:蔡雨阳(2021)
特别研究助理:杨镇岳(2020);陈冉(2020);阮永金(2020);刘伦洋(2020);徐丹(2020);王振华(2020);李尚伟(2021)

项目聘用人员(2人)
张月(2018);苏春梅(2021)

在读研究生(28人)
2016级:田小飞
2017级:马立成;蒋升明;陈烨;杨一凡
2018级:邢梓铎;卢露为;朱刘勇(联合培养)
2019级:金沙(博士生);赵翊州;李浩
2020级:林城江;刘超;唐自强;薛震泳;李吉辰;宋祥宇;王夏;孙家锟
2021级:王琛贝;张佳鹏;孟祥萱;李鸿;袁琦璐;刘虎;耿笑洁;杨曜彰;白蓉

毕业研究生及去向
共培养研究生92人,其中:博士76名,硕士16名。在大学、研究院所及事业单位工作72人,在企业工作17人,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3人。具体如下:
1. 孙昭艳(1997),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2. 杨剑(1997),Sabic公司,高级经理
3. 石彤非(1997),广州工业大学,教授
4. 文纲要(1998),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
5. 张颖(1998),吉林大学,副教授
6. 袁强(1999),宁波甬强科技,合伙人
7. 姚卫国(1999),吉林大学,副教授
8. 李学(2000),济南大学,教授
9. 黄丽(2000),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10. 聂志鸿(2000),复旦大学,教授
11. 李红周(2000),福建师范大学,教授
12. 叶祥贵(2000),美国Brewer Science公司,Scientist
13. 廖永贵(2001),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14. 李宏飞(2001),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15. 李云琦(2001),贵州大学,教授
16. 霍红(2001),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17. 陈继忠(2001),广州工业大学,教授
18. 王鑫(2001),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部长
19. 杜夕彦(2002),清华大学,助研
20. 刘立新(2002),东北石油大学,副教授
21. 朱伟平(2002),国能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主任工程师
22. 蒙延峰(2002),鲁东大学,副院长
23. 欧阳文泽(2002),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副研究员
24. 由吉春(2002),杭州师范大学,教授
25. 汤建凯(2002),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北京中心,审查员
26. 成荣(2002),清华大学,助研
27. 于喜飞(2002),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28. 张巍巍(2002),Air Liquid Global E&C Solutions Poland S. A. ,Proposal Manager
29. 贾玉玺(2003博后),山东大学,教授
30. 刘颖(2003),杭州英特外国语学校,教师
31. 宋凯绪(2003),美国三磊科技,工程师
32. 李子奇(2003),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助研
33. 宋建晖(2003),青岛科技大学,副教授
34. 唐毓婧(2003),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究员
35. 温慧颖(2004),东北林业大学,副教授
36. 付翠柳(2004),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37. 徐林(2004),东华大学,副研
38. 黄绍永(2004),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39. 潘瑛瑛(2004),苏州独墅湖图书馆,馆员
40. 杨永彪(2005),大连交通大学,副教授
41. 韩向刚(2005),内蒙古科技大学,教授
42. 孟令敏(2005),长春迪瑞医疗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
43. 张然(2005),上海巴斯夫公司,工程师
44. 王冬(2006博后),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45. 夏英东(2006),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
46. 孙德文(2006),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47. 张国梁(2006),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第一中学,教师
48. 靳艳丽(2006),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49. 杨 萍(2006),美国Nebraska,Lincoln,
50. 常鹰飞(2007博后),东北师范大学,副编审
51. 徐文生(2007),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52. 卢宇源(2007),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53. 童淑元(2007),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业务经理
54. 李良一(2008),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助研
55. 谢宇(2008),山东电力建设第三工程有限公司,系统研发工程师
56. 刘刚(2008),武汉轻工大学,教授
57. 刘惠(2008),唐山师范学院,讲师
58. 陈文多(2008),中山大学,副教授
59. 段晓征(2008),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60. 邹志明(2009),桂林理工大学,副教授
61. 高慧敏(2009),吉林大学,副教授
62. 裴丹凤(2009),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副研究员
63. 毛虎(2009),重庆长安汽车有限股份公司,工程师
64. 姜俊杰(2009),中国平安保险大连分公司,保险代理
65. 李冰(2009),德国美因茨大学,博士后
66. 李占伟(2010博后),郑州大学,教授
67. 牛冉(2010),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68. 肖培涛(2010),国防科技大学,讲师
69. 张耀(2010),鲁东大学,讲师
70. 薛菲菲(2010),深圳职业技术学校,老师
71. 罗宝晶(2010),唐山师范学院,讲师
72. 刘立军(2010),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73. 刘冬梅(2010),华北理工大学 ,讲师
74. 徐晓雷(2011),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75. 王丽娜(2011),河北师范大学,实验师
76. 周承波(2011),鲁东大学,讲师
77. 王健(2012),沧州师范学院,讲师
78. 王亮(2012),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资深工程师
79. 刘茗竹(2012),俄罗斯小米公司,资深工程师
80. 蒋 放(2012),爱立信(西安)信息通信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集成工程师
81. 杨镇岳(2012),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
82. 胡存亮(2012),鲁东大学,讲师
83. 张文阳(2012),中国水产科学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
84. 梅百成(2013),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博士后
85. 陶玄珩(2013),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产品经理
86. 陈洪波(2013),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
87. 汤哲(2014),伊犁师范大学,讲师
88. 阮永金(2014),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
89. 李明伦(2014),美国麻省大学高分子系(UMass),博士后
90. 王振华(2014),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
91. 刘爱清(2014),泰山学院,讲师
92. 吕彤昕(2015),长春警察学校,讲师